水利高质量发展:水资源短缺难题的经验与实践

作者:岁月茹梭 |

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特区和重要港口城市,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。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39立方米,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10%。在这种“先天不足”的情况下,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,在水利工程建设、质量管理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。深入探讨在水利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主要实践和经验,并分析其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。

水资源短缺与水利建设的重要性

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,长期面临“水瓶颈”难题。全市范围内河流径流量小、水库容量有限,且地下水超采问题严重。这种资源禀赋使得水务管理成为城市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。为这一困境,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。通过完善顶层设计,优化项目监管机制,提升工程建设质量,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水利建设领域的跨越性发展。

完善质量管理体系:构建现代化监管框架

2021年和2022年,连续两年获得全省水利工程质量考核A级名的好成绩。这一成就的取得,离不开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科学的管理制度。2023年,我市制定出台了《关于加强水利工程高质量建设的实施细则(2023~2025年)》,明确了未来三年的目标任务:

水利高质量发展:水资源短缺难题的经验与实践 图1

水利高质量发展:水资源短缺难题的经验与实践 图1

2023年:形成完善的项目法人(代建单位)管理体系和健全的政府部门监管机制,实现水利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成效显着提高。

2024年:通过智能化手段对水利建设项目实施监管,基本实现水利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

2025年:全市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,建成一定数量的优质水利项目。

这些具体目标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。通过健全质量工作机制、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,正努力打造更多优质的水利工程项目,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水利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

创新监管模式:推动智能化转型

为了实现监管体系现代化,积极探索运用智能化手段对水利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管。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监管效率,还有效降低了工程质量和安全风险。

智能化监测系统:在重点水利工程中安装传感器和监控设备,实时采集数据并进行分析预警。

BIM技术应用:通过建立三维模型,实现工程设计、施工、运维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。

区块链技术:用于项目全过程信息的记录与追溯,确保数据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。

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提高了监管效能,还为国内其他城市的水利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
优化水资源配置:构建多元供水体系

在工程建设方面,注重水资源的多元配置和高效利用。通过实施一批重大水利工程,如水库扩容改建、水系连通工程等,有效提升了水资源储备能力和抗旱防洪能力。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和海绵城市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,进一步提高了用水效率。

强化民生保障:提升水务服务质量

水利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服务民生福祉。在优化水资源配置的也高度重视水务服务的质量提升:

供水安全保障:通过建立应急水源储备体系和加强水质监测,确保居民生活用水安全。

水利高质量发展:水资源短缺难题的经验与实践 图2

水利高质量发展:水资源短缺难题的经验与实践 图2

节水型社会建设:推广节水技术和理念,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。

防洪减灾能力提升:完善城市排涝系统和堤防工程,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

示范引领作用

在水利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,不仅为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,也为其他缺水型城市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。预计到“十四五”末期,将全面建成现代化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,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水生态系统的全面保护。

水资源短缺难题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。作为经济特区的,通过创新管理机制、强化科技支撑和优化资源配置,在水利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。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,为全国其他城市的水务管理贡献“智慧”。

(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,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。)

【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】根据《民法典》及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。巨中成企业家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,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、修改或推荐。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,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、认可。如发现侵权、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,请按《平台公告四》联系平台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