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江生态大保护: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

作者:自由如风 |

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,汉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显着成效。作为长江的重要支流,汉江贯穿数省,其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,更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考量。

2018年,书记在视察湖北时强调,要“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”。这一指示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,也为汉江生态大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。在此背景下,湖北省积极推动沿江产业转型升级,科学制定流域产业准入清单,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。

汉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

汉江自嶓马岭发源,流经鄂、豫、陕等省,在武汉龙口注入长江。全长1570公里,年径流量达632亿立方米。汉江不仅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,也是沿岸众多城市的饮用水源。

汉江生态大保护: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图1

汉江生态大保护: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图1

流域总面积约34.8万平方公里,覆盖湖北、河南、陕西三省,影响着数以千万计的人口。其生态功能区划为:源头区重点发展生态修复与保育;干支流区域注重江河湖泊的系统治理;滨湖区实施山水林田湖的整体保护。

生态大保护的具体实践

1. 加快推动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

2015年,出台《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》,将武汉城市圈列为重要组成部分。作为“三江”之一的汉江经济带,其转型升级直接关系区域经济发展质量。

在生态保护方面,沿江地区严厉打击非法采砂、采矿行为;开展河道清淤疏浚工程,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。推进岸线生态防护建设,实施长江、汉江沿线主要湿地保护项目,构建起多层次的生态保护网络体系。

2. 推动绿色产业转型

在“共抓大保护”的方针指引下,沿江地区积极淘汰落后产能,严格控制高污染、高能耗企业。宜昌市在硫磺产业链整治方面成效显着,关停并转污改任务完成率超过90%。

汉江生态大保护: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图2

汉江生态大保护: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图2

通过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和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,汉江经济带的产业准入更加科学化、精准化。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智能装备等绿色产业,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清洁化生产。

3. 完善生态修复治理体系

针对流域存在的生态退化问题,沿江各地积极推动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项目。整合各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,在澴河流域实施生态补水试点,在汉江、长江交汇区域建设城市滨江绿道。

在重点防控领域,湖北全面实施“三水共治”战略,推进工业、农业、生活污染源的综合治理。丹江口库区及汉江中下游水质持续改善,优良比例稳定在90%以上。

监管与执法保障

为强化生态保护工作,鄂豫陕三省建立了联合执法机制,在沿江重点区域设立跨省界联合执法站。严厉打击非法采砂、排污等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。积极推动网格化管理与智能化监管体系的深度融合,在重点区域安装视频监控设施,构建起立体化的监管网络。

在资金保障方面,中央和地方财政持续加大投入。国家绿色发展基金、“长江大保护”专项资金优先向沿江地区倾斜。通过市场化运作和政策性引导相结合的方式,建立了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。

汉江生态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各方共同努力。通过建立横向联动、纵向贯通的治理机制,推动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,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。沿江各地正按照“共抓大保护”的要求,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新路径,努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。

(全文完)

(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,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。)

【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】根据《民法典》及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。巨中成企业家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,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、修改或推荐。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,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、认可。如发现侵权、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,请按《平台公告四》联系平台处理。